常见问题
聚焦洁普动态,分享行业热点,传递绿色科技,倡导环保理念
据统计,我国每人每天产生1.2kg左右的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呢?又该如何处理呢?
大量城镇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首先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垃圾分解产生大量渗滤液,一旦渗入地下将严重污染地下水。垃圾焚烧若处理不当,产生的有害气体也会污染空气。露天堆放的垃圾还容易滋生蚊蝇、细菌,传播疾病,对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垃圾难题刻不容缓,有效解决方为上策。目前几种常见且成熟的技术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变废为宝”路径。
一、垃圾焚烧发电
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生活垃圾被运送到垃圾焚烧厂后,首先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析出部分水分,提高垃圾热值,使其更易于燃烧。发酵后的垃圾进入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热能被用来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垃圾经焚烧体积可减少90%以上,重量减轻80%以上,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土地的占用,还产生了清洁电能,焚烧的烟气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去除各类污染物、颗粒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最终达标排放。
二、厌氧发酵制沼气
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分解代谢作用,将有机垃圾(粪污、秸秆、有机污泥等)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沼气,可用于家庭炊事、取暖、照明,也可用于发电或作为工业燃料,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同时产生的沼液和沼渣,还能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还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热解气化
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中,对垃圾进行高温加热,使其发生热分解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焦油和固体炭等。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CO、H2、CH4等,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供热或化工生产;焦油可作为化工原料,固体炭可用于制备活性炭等。这种技术能够将垃圾中的能量高效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形式,并且减少污染物排放,尤其是二噁英等有害物质。
以上能源利用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和资源再利用价值。不仅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土地占用和水土污染等问题,还将废弃物转化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推动城镇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尽管能源化利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控制始终是棘手问题。虽然目前通过优化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放,但实现完全消除,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热解气化技术中,焦油脱除和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它不仅会降低可燃气体品质,还容易在管道和设备中凝结,造成堵塞,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目前常用的物理法、化学法和催化裂解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经济成本压力较大
项目前期投资成本普遍较高。比如建设一座中等规模垃圾焚烧发电厂,就需要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以及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运营过程中还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维护、燃料采购、人员工资等;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有的可能长达10-15年甚至更久,从而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
三、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虽然一系列支持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垃圾分类收集环节,缺乏明确且严格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垃圾分类不彻底,影响后续利用效率和质量;项目补贴政策方面,也存在标准不统一、资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不同地区对于焚烧发电、厌氧发酵制沼气等项目,补贴标准差异较大,使得企业在不同地区投资项目时,面临不确定性。
四、公众认知与接受度不足
公众对项目存在误解和担忧,认为会产生环境污染,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比如,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污染空气,发酵产生的异味影响生活环境。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部分地区在建设项目时,遭遇当地居民的抵制,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来源:公众号生物质能观察
上一篇:塑料回收利用设备有哪些?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