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聚焦洁普动态,分享行业热点,传递绿色科技,倡导环保理念
粗糙的垃圾分拣技术和落后的垃圾分类意识一直是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强力阻碍。明明是财富,却因为放错了地方让人们备受困扰。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焦点,也成为环保企业资源再生领域内的一个新方向。
在“十三五”政策暖风的推动下,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在内的环保全产业开始踏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而资本和跨界大亨的关注更是使行业在商业模式上面临新的变化。这次,垃圾分类似乎是动了真格,资源回收利用也不再只是说说而已。整体来看,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再生企业磨刀霍霍,行业未来形势可期。
政策发力:垃圾强制分类
据数据显示,中国大陆90%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被填埋或焚烧。每年15亿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而实现废弃物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在北京、杭州等地,垃圾分类试点已经推行了14年,却始终未见明显实效,尽管城市各个小区门口摆放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甚至分类更加细化的垃圾桶,但各种垃圾仍然混杂收运、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也被用来装其他垃圾。
关于垃圾强制分类,其实早在去年六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联合发布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针对强制对象的垃圾强制分类办法;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游的垃圾分类,中游的垃圾运输和下游的垃圾处理三者环环相扣,垃圾分类回收要与末端处理和资源利用相衔接,分得精细、合理才能实现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采取强制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垃圾分类,给资源回收利用和再生领域注了一剂强效安心针。
“互联网+”行业新模式
资本和跨界者的关注使行业在商业模式上面临新的变化,“互联网+”将成为行业创新驱动基本模式。行业企业也在探索“互联网+回收”、“互联网+垃圾分类”、“互联网+电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各种新型创新模式。